在“五四青年节”前后,记者特意到书店里转了一遭,赫然入目的,有中外文学名著,有计算机、外语类图书,也有MBA、股票经营等各类经济方面的书籍。的确,书籍的种类在不断地丰富着,但有一类书却悄悄地隐去了身影,那就是曾经影响过几代年轻人的青年修养读物。
五六十年代的青年人大都读过《青年修养漫谈》、《青年人怎样生活才有意义》、《青年人应该怎样发展个性》等书;八十年代的青年也一定不会忘记《塑造美的心灵》、《青年生活向导》、《青年修养十二讲》、《人的一生是怎样度过的》这些响亮的书名。这些书籍涉及了青年生活的方方面面,曾经有力地影响着青年的成长,成为很多人生活中的向导和老师。然而现在,这些“老师”似乎已经“退休”,甚至要被忘却了。那么,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一位大学生对记者说:“过去那种方式陈旧的思想教育太令人厌倦,有时甚至引起我们的反感。我们不是不需要长辈的指导,但那种只会绷起脸来教训人的长辈是不受欢迎的。我们需要一种新的方式。”一位年轻的外企公司职员也说:“现在的年轻人生活内容已经发生改变,生活圈子也扩大了,如果青年读物不能贴近生活,总是老一套的说教,我们宁愿自己到真实的生活中去寻找生活的经验和做人的道理。”
团中央宣传部的操学诚从时代的角度分析了这个问题。他说:“由于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等影响,现在的青年们都比较务实。他们对一些关系到就业、成才等实际问题的书籍更感兴趣,这是很正常的。而我们以前的思想工作针对性不强,爱讲大道理,不注重结合青年的实际,忽视了他们感兴趣的问题。不被现在的青年接受,这也无可厚非,因此,现在的青年读物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结合青年人关注的焦点问题反映出时代的特色,这才是青年读物的出路。”
北京大学团委副书记丁学国对此也有同感,他结合在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分析:“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现在青年的成熟期提前了,他们获得的信息也比以往更快更广了。比如说,北大校内学生宿舍中,电话、电视、电脑的数量都很大,很多电脑还已联网。学生生活中的硬件设施变化大,软件设施当然也应该跟上。八十年代,甚至更早的时期,青年思想工作主要采用灌输的教育方式,而这种方式已经不适合现在的青年了。因此,青年修养教育从内容上说虽然并不过时,但在方式上的确是落后了。放弃灌输的方式,采用新的更适合的方式,是这类图书出版的当务之急。”
看来,并不是现在的青年不需要修养方面的读物,问题的关键在于到底用什么样的新形式来满足他们新的需要。形式的好坏并不是一种表面问题。事实上,一种好的、适合的形式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么,什么样的形式才是适合今天青年需要的形式呢?
“要服务青年,不是教育青年;要贴近他们的需要,不是讲空洞的道理。”丁学国如是说。
“不要说教,要平等的交流。做青年的朋友,而不是做他们的老师。”操学诚如是说。
据了解,由于青年的需要转向务实,近年来,青年思想工作的重心发生了转移,帮助青年解决现实问题渐渐取代了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在采访中,操学诚和丁学国都提到了北京大学的“文明修身工程”和“文明礼仪学校”这两项活动,虽然这对于记者关注的“青年读物”的范围来说是“题外话”,但细细想来,出版单位也不难从中得出一些有益的启示。由于大学生们在走向社会之前对于学习如何待人接物、如何规范举止的要求特别强烈,因此,北京大学开展了文明行为、文明礼仪等方面的教育。因为这种教育是从学生的实际要求出发,而不是强加灌输给他们的。所以,学生们都主动参与,在学习礼仪规范的同时,也不知不觉受到了修养教育和道德素质的教育。可以说,这两项活动的意义远远超过了其生活内容本身。既然学校教育可以有这样的尝试,那么,出版界为何不转变一下思路,让青年读物走下神圣的灵魂教育讲坛,作为朋友和青年人一起深入生活小事呢?
在这个方面,国外有先进的经验可以借鉴。今年1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翻译出版的日本《最新青年处世交际指南》丛书就是成功的一例。这套丛书分为《礼仪篇》、《社交篇》、《心理篇》、《性格篇》四本,采用连环画的形式,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人大出版社读者服务部的工作人员介绍说:“这套书特别受青少年读者的欢迎,来买书的都是中学生。这套书上架以后,卖得特快,第一次进的书一下子就抢光了,连样品都被买走了,我们赶紧进了第二批,现在又卖出好多。”一位买了这套书的高一学生由衷地对记者说:“这书有图有文字,挺好看的,而且跟我们的想法也接近,不像我们以前的修养课的课本那么枯燥,我们好多同学都买了,我已经看过好几遍了,现在每天都带在书包里。”据负责组织这套丛书翻译工作的赵福琪介绍说,这套书在日本就非常受欢迎,销售量突破400万套,人大出版社从日本购进该书的版权时,通过对国内市场的了解,估计到这套书能以新颖有趣的形式和贴近实际的内容赢得青少年读者的喜爱。出版社认为,这套书能把礼仪方面的优良传统传授给青少年,形式又不是严肃呆板的灌输,而是以幽默活泼的语言和画面吸引读者,使他们能在感受读书乐趣的同时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当然”,赵福琪说:“对年龄更大一点的青年来说,这种漫画方式也许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今后我们还可以尝试图说之类严肃一点的形式。另外,我们也打算出版中国人自己编写的这方面读物。”操学诚也建议说,除了翻译国外的优秀图书,还应该加强整理我国古代修身修养方面的书籍。看来,丰富的内容配以多样的形式,这才是广大青年读者所喜闻乐见的。在一本正经的“先生”面孔和活泼新鲜的“朋友”姿态之间,青年人无疑要选择后者。
突破传统模式,青年读物的出版将走入一个更为广阔的新天地。我们的调查和建议都还很片面,要了解青年的需要,要调整原有的思路,出版单位还有太多的工作要做。可喜的是,这个工作已经开始进行。我们期待并且相信,明年“五四”的书架上能出现真正受青年读者欢迎的、面容生动的新“朋友”。